农村赶集摆摊,市场赶集摆摊小项目?

带着酸奶机、原材料和期待的心情,关上后备厢,8月18日下午5点,李小敏(化名)和弟弟李泽旭驱车从高青县城的家里来到了常家镇蓑衣樊村。这是他们在蓑衣樊村后备箱集市摆炒酸奶摊位的第6天。

后备厢集市,顾名思义,就是在汽车的后备厢中摆摊,参与的人多,便成了集市。日前,蓑衣樊村举办了山东黄河生态旅游美食节,90多个后备厢摊位“汇聚”于此,美食、饮料、饰品、玩具等应有尽有,好不热闹。厢

在汽车后备箱中装饰上各色灯串、挂上亲手描绘的画布、在周围摆上精心挑选的露营桌椅,李泽旭满意地说:“趁着暑假,满足一下自己当店主的梦想。”

农村赶集摆摊,市场赶集摆摊小项目?

李泽旭和他的后备厢摊位。

后备厢集市以另一种形式圆了年轻人的“店主梦”,也带给他们意想不到的收入。“13元一份的炒酸奶,每晚能卖出去四五十份。”李泽旭坦言,这是第一次在农村地区出摊,原以为对于这种新颖的摆摊形式,村民们会“不买账”,但现在的经营情况远超过他的预期。

在山东黄河生态旅游美食节,火爆的不仅是“后备厢集市”。烧烤摊、灯光秀、文艺演出……华灯初上,蓑衣樊村准时“躁动”起来,甚至65岁的村民黄新河和老伴也在此寻得一线商机,卖起了自己采摘的莲蓬。

农村赶集摆摊,市场赶集摆摊小项目?

黄新河夫妇在此找到了“增收密码”。

“以前都是村里人进城摆摊,没想到现在,这么多‘城里人’来乡下做生意了。”黄新河乐呵呵地说。

不仅是“做生意”,来玩的“城里人”也不少。“据我们统计,每天的游客将近一万人。”蓑衣樊村党支部书记司国营置身夜市,感慨无比,“以前天一黑,本村人早早地就睡觉了,谁还愿意出门?更别提像现在一样,有这么多外来游客了。”

农村赶集摆摊,市场赶集摆摊小项目?

俯瞰山东黄河生态旅游美食节(受访者供图)

司国营介绍,此前蓑衣樊村曾是“省级贫困村”,大片盐碱地不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村民以种稻打鱼为生。2014年,村庄走上发展生态旅游的路子,在摸索中,“穿蓑衣,戴斗笠,卷起裤管,风雨交加,泥水中刨食……”不堪回首的穷苦记忆,变成了村庄旅游文化的重要载体,每逢插秧时节,城里人成群结队来到稻田里,在蒙蒙细雨中穿起蓑衣、戴上斗笠,体验农事。

农村赶集摆摊,市场赶集摆摊小项目?

蓑衣樊村(受访者供图)

“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文明村”等称号和越来越大的名气,点亮了蓑衣樊村的现在与未来,也点亮了村庄的“夜经济”。“这里环境好了,常年有游客旅居,所以‘夜市’、’小吃街’等也成了村里的‘常备项目’。”司国营说,村庄‘夜经济’早已常态化,这或许也是山东黄河生态旅游美食节在此举办的原因之一。

在高青县,近年来围绕黄河文化开展的文旅项目“遍地开花”,激发出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潜力。从“村里人”进城到“城里人”入村,乡村“夜经济”正火速“出圈”。

在蓑衣樊村不远处的芦湖村,夜色里,高青清水小龙虾旗舰店的餐饮生意同样红火,其中,冰醉小龙虾、金汤芙蓉龙虾等几乎成了每桌必点的招牌菜。该村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杨学增介绍,试营业十多天以来,每天都能接待几十桌客人,日日爆满。

“这个店部分收入归村集体所有,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完善和养老、慈善等事业。”杨学增认为,“夜经济”诞生是村庄“软实力”和“硬设施”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夜经济”带来的可观效益,同样应该“反哺”,为村庄持续发展赋能。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见习记者 李兆兴 通讯员 王克军 张玉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xoh.com/26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