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酱姨
这是酱姨陪你的第1589个夜晚
“二手”、“微瑕”、“九成新”,听到这样的词,你会联想到什么?
可能绝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旧货市场里或者是交易软件上的二手物品。
但让人意外的是,它们最近竟然成为了一些女性用来形容自己的词语。
这两天,酱姨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了一批“特殊”的视频。
其内容大多都是一些漂亮女生的照片或者视频。
乍一看,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当看到下方的配文时,却让酱姨觉得有些疑惑。
在文案中,女孩们写明了自己的年龄、性格、生活方式、感情状况等信息,看起来俨然是一条求偶视频。
可其后缀,却清一色地加上了“9成新”、“微瑕”、“无瑕”、“到付”等诸如此类的标签。
大家不禁疑惑,这些词语不是用来形容二手物品的吗?现在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酱姨去了解了一下才明白,原来,所谓的“微瑕”、“无瑕”、“9成新”,其实就是“处女”与“非处女”的区别。
她们以此来区分自己是否有过性生活,通过“新”“旧”这样的字眼,衡量自己的价值。
女孩们想要通过视频的方式求偶,这本身没有什么错。
但搭配上这样的标签后,反而让原本正常的照片和视频变了味儿。
其实,酱姨并不能理解这种标签的意义所在,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物化行为。
但显然,这些女孩们并没有觉得这种行为有什么不妥。
相反地,当一个人的视频火起来后,其余的人便立马跟风,借此机会拍摄出同样的视频。
究竟是真心实意,还是为了玩梗蹭热度,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种行为难免让人感到可悲。
除此之外更令人唏嘘的,是这类视频下方评论区的“画风”。
不少人涌入评论区,对这些女孩的样貌、身材评头论足,然后通过打分将她们划分出一个三六九等。
还有一些男生会留言:
“别人不要的我也不要”
“一杯奶茶倒贴”
“收破烂”
随着事情的发展,“无瑕”“微瑕”已经不止是“处女”与“非处女”的区别了,更有甚者还将它们当做是用来评判好女孩与坏女孩的标准。
什么时候,判断一个人的品性仅仅通过几个标签就能下结论了?
说真的,酱姨看了并不觉得幽默,反而从心底升起几分恶寒。
如果说女性被物化是一件足够让人愤怒的事,那么更让人愤懑的,便是这些女孩们主动将自己物化。
在这种标签的描述下,这些女孩们仿佛变成了一件件全新或者二手的“商品”,陈列在货架上任人挑选。
可当人不再是人,而是变成了商品,又如何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呢?
酱姨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条广告。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唯美的婚礼现场,新郎新娘深情对视,缓缓说出那句“我愿意”。
但就在这时,新娘的婆婆突然大喊一声“等一下”,然后迅速冲上台,做出了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举动。
婆婆先是对着新娘仔细端详,紧接着,突然伸出手来回捏新娘的鼻子,再然后是耳朵,最后是嘴巴和胸部。
完成了这一系列操作之后,婆婆缓缓下台,面带微笑地做出了一个“OK”的手势,婚礼得以继续进行。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和酱姨一样,认为这是一则婚恋或者婚庆公司的广告?
然而并非如此。
镜头一转,画面中突然出现了一辆汽车,而后是“重要决定必须谨慎”这样的广告词。
酱姨突然反应过来,这根本不是什么婚恋广告,而是一则二手车广告。
在这则广告中,商家将新娘比作二手车,通过“婆婆反复检查”这样的环节,引出“谨慎选择”的中心思想。
该广告一出,网上骂声一片,网友们一致认为,这则广告无疑是在物化女性,是对整个女性群体的不尊重。
随后,该品牌官方发布致歉信,称由于在创意和细节上考虑不周,才导致这则广告中存在不尊重女性的内容。
其实,诸如此类的广告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它们折射出一种可悲的现象,也让我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定义,有了新的思考。
法国作家波伏娃在《第二性》里写:
“作为女性,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
在很多时候,我们难免地被一些词语捆绑着。
“贤良淑德”、“温柔”、“白幼瘦”,仿佛这些词汇才是对女性最高的赞美。
酱姨想问:难道性格爽朗的女生就是不好的吗?难道有肉肉的女生就是不美的吗?
我很庆幸,在这样一个时代,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女性的美是多元化的,女性的价值是广阔的。
我也有些悲哀,因为在这样一个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时代,却仍然有一部分女孩争先恐后地为自己贴标签、下定义。
她们获得了流量不假,但这种操作又何尝不是在某种层面上拉低了女性地位呢?
那些将自己明码标价的女孩们,该醒醒了。
女性不是被物化的商品,不是为了吸引男性的工具,而是有着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
女性的价值也绝不仅仅只体现在外表或者身体上,善良的内心、良好的品格,这些都是远比外表或身材更重要的部分。
每位女性都不应该被贴上这样或那样的固有标签,无论什么长相、什么性格,都是最特别的存在。
最后,引用网友们的话来结尾吧:
“祝你们无论在大众文化中,还是亲密关系里,不被物化、矮化、附庸化,能够得到真正平等的爱与尊重。”
衷心希望每位女性,都能得到更广阔的自由。
祝好。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xoh.com/28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