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砂城
引子
哲学家朱谦之先生说:道者变化之总名。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虽有变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谓恒。平定砂器秉承道之深隐幽冥,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赓续着不衰的制砂技艺,为这片绵延千年的沃土增添了无限的风华。
循着这如许的历史脉络,平定县委、县政府以丰厚的自然物有为经,以几十项扶持政策为纬,编织起砂器集群大发展的金色梦想,从场地、资金投入、再到人才的孵育,其力度之大,其信心之足,其决心之坚,可谓是空前绝后,亘古未有。于是,一项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带动地方经济跨越转型的富民产业,如同旭日般冉冉升起在三晋大地最早迎接朝晖的古州平定……
平定砂器的前世与今生
在一个初夏的清晨,第一次来到这处久负盛名的砂淘街走访,心中充满了一种莫名的情愫,有几多的好奇,甚至是还有些许的疑惑与不解。为什么网上和诸多的媒体把这里说得是如此的神奇?为什么会在这里有如此密集的砂瓷汇聚?为什么砂器冠名会以产业的名号?为什么地处晋东一隅的平定会享有“中国砂器之城”的美誉?甚至于长长的街头店面半墙上竟然挂着不少响亮的名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砂器研究所”“省级非遗平定紫砂制作技艺”“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巾帼创业创新创优示范基地”等。
据史料记载:上世纪80年代,平定就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鬲、陶罐和秦代的砂鼎。这些被当地收藏人士发现的古代器物,有力地佐证了早在先秦时期或是更早的年代,平定烧陶、制陶的滥觞皆在于此。据唐代出土的《瓦窑铭》记载:汉曰上艾(平定古称),有陶久矣。秦降也,甗、缸、瓴。窑五:东老母、西窑上、南缸间、柏族窑岗,或岸孱。东南砖、甗、瓴,北西甑、甌、瓻,间或甗、瓶、碗。瓷器之俊异,陶砂乎!土出石艾(平定古称)驮坡、谷洞,次之乾槽、石窑、崮窝;东南,土出岭后、柏灰、木堡,次之洛岗、乜沟、白杨。治庙是也,北西供也,间或民也。唐时广阳(平定旧称),出砂者曰瓴窑,上器熏光,瀹茗香润,壶之异数也。
由此可见,最迟到了秦代以后,平定的陶瓷制造业就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和极其成熟的制作技艺,其中烧制陶瓷的窑址遍布山城的东关瓦窑沟、孙家沟窑上、柏井镇、白灰、落菇堰、南坳等地。所烧制的器型包括甗(古代的炊具,蒸锅)、瓴(盛水的瓶子)、瓻(古代的酒壶)等,尤其令时人称道的是,有的砂瓷器物制作精良可以作为供器使用,有的砂瓷精品经过特殊的处理,煮茶之后香气诱人,堪称壶中的异数。
到了金、元、明时期,平定曾在牵牛镇开设窑厂,李贤在《大明一统志》所载:太原府土产瓷器,榆次、临县及平定州出,俱有窑。清代以来,平定的砂瓷烧制规模迎来了一个高峰。在北庄村至今保存的乾隆与光绪年间的两通碑文记载:历来居此土者,大率以耕陶为业;斯村也,陶人居其半,农贾居其半。另据《大清一统志》中所记,平定全境砂、瓷窑已达10余座,生产日用砂、瓷品种达20余种,并跻身清代皇家“土贡”四窑之列,在晋、冀、鲁、内蒙古、京师等地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网红”日用品。
民国初年,平定除建有保晋公司附属瓷厂外,还包括冠庄瓷窑、复兴公司、陶业公司、平民工厂等。平民工厂还专聘江苏宜兴艺人吴云根、杨阿时、李宝珍为技师,为平定砂器的制作技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新中国成立后,平定砂、瓷业达到了黄金时期,1961年冠庄瓷业社更名瓷厂,山西电影摄制组来此摄制纪录片《平定砂货》。1966年,山西省陶瓷专家水既生、杨伯珠到冠庄瓷厂搞实验研究。上世纪70年代大峪瓷厂聘请宜兴师傅吴亚平、蒋祖良、丁剑锋、沈志强、许和生等紫砂高手齐聚平定,一度掀起了平定砂器的制作高潮。80年代,平定苇池村延请宜兴紫砂艺人陈赛铃、董亚芳和蒋惠芳授业带徒,再次续写出了平定砂器的不老传奇……
大道之行,行者致远
从古至今,从未断代的平定砂器赓续着古老的制作技艺,并于此基础之上融合现代化的新型工艺,无论是从工艺还是美感上,堪称色艺精美,是中国陶瓷文化的瑰丽奇葩。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乃至今日,平定砂器企业达140余家,其中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11家,100万元以上的24家,遍布古城平定的常家沟村、冠庄村、宋家庄村、东白岸村、神峪村、鸦洼村等村以及张庄、巨城、锁簧、冠山、冶西等地,为促进全县经济转型、增加人民收入、带动乡村振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特别是2018年以来,平定县委、县政府加大了砂器产业的扶持力度,设立了每年500万元的专项扶持基金,用于紫砂企业、工作室、家庭式作坊以及人才培育、产品研发等诸多方面。比如,每配置1个工作台并解决1人就业的,给予2000元设备购置补贴;10个以上工作台并解决10人以上就业的,配置烧制设备再给予1.5万元的设备补贴等。又比如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的分别奖励1000元至1万元,对获取不同级别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奖励2000元至1万元。奖励机制的完备,增添了动力,增强了信心,补贴优惠的政策,更激发起了全民创业的新篇章。
在平定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平定砂器产业转向了全民皆可学、全民皆可做的新型模式。一些乡村、家庭都纷纷加入进制作砂器的队伍中来,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浇灌希望,用独运的匠心构思妙境,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间编织起富裕的梦想。
2021年4月平定砂器加大了宣传的力度,砂淘街首次亮相各大直播平台,7月经过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专家评审,正式授予了平定‘中国砂器之城’的荣誉称号,11月‘砂淘街’在CCTV2财经频道播出,一时间反响强烈。并和凤凰网、网易新闻等大型网站携手,扩大了平定砂器的知名度,还和线上的井井有数科技公司开展合作,在线下也有通畅的销售渠道,实现了砂器产品和信息相对称的全新格局。
作为2022年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五场硬仗”之一,县里做了这样的5项部署:完善陶瓷产业园区生产要素配置;建立30亩砂器电商仓储物流基地;制定砂器产品质量检验标准;建立砂器产业生产型孵化器;建立F+EPC+0紫砂产业特色小镇,从真正意义上把砂器文化产业变成富民与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柱产业……
富民之道的生动呈现
驱车赶往平定陶瓷工业园区走访,是在一个清爽的午后,阳光不是那么炽热,丝丝清风吹来,倍感舒适宜人。当踏进“亮晶晶”砂锅公司大门,只见一个巨型的地球雕塑被包围在一片姹紫嫣红的花海之中,仿佛在诠释着砂器企业放眼全球的信心与决心。沿着平展展的厂区道路前行,看到两旁整齐划一的生产车间在桃红柳媚衬托下,显得别有趣味。耳旁传来“轰隆隆”的奏鸣声,像在高唱着一曲曲土与水、火与泥的和谐乐章,又像是在诉说着历史的回音和新时代的雄浑誓言。
赵总经理介绍:“公司成立于2010年底,建成厂房6.8万平方米,累计投资了7000余万元,目前有年可生产150余万件高档砂锅的生产线3条,全部采用环保、智能的国内外先进的成型素烧釉技术,能耗低、劳动强度小,效率高。”“我们公司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了现代化的制作技艺,通过改进砂器的花色、品种和光亮度等,产品质量大大提升,产品行销国内各个省份,甚至韩国和日本都有订单,实现了8000余万元的工业产值,每年的利税500万元。”赵总带着一脸的喜气说。
“这么高的产值,那工人们的收入肯定可观了?方不方便透露透露呢?”
“怎么不能!”赵总经理豪气满满,“一线技工4000元左右,其他的工种3000多元,公司给每个员工都上着三险,其他的福利都不缺……”
在走访中我还得知,“亮晶晶”砂锅公司和毗邻的“莹玉”陶瓷公司,共安置闲散劳动力1000多人,解决了南坳村、冠庄村、宋家庄村等村民的就业问题。其余还有晟陶瓷业、冠窑砂器、鼎裕紫砂、锦绣文化艺术、涵韵紫砂、昊泽紫砂等公司,或悄然潜隐于太行深处,或从容安放在湖水之滨,以泥为纸,以手为笔,书写千秋瑰丽,万古芳华。
平定砂器,这项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技艺,在这片沃土上渐次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无论是街巷还是乡村,人们都能领略到砂器艺人生动的身影,用双手,用情感,乃至对砂器文化的挚爱。
再次漫步砂淘街的“得一壶庄”,就听到一阵阵“咚咚咚”的敲击声透出窗棂,传进了我的耳朵,像远古深处的历史回音,又宛若在砂器产业路上铿锵有力的步伐。推开店门,迈过门槛,仿佛一下子走进了紫砂的世界,三架六层开放式的陈列柜上摆满了紫砂的各种器型,有水仙盆、笔筒、花插、三鼎足兽纹熏炉、人物雕塑等,最抢眼的是各种器型的紫砂壶,有井栏、半月、百纳、雪华、竹段等,有的是烧制好的,有的正在阴干。
一个阔大的砂器制作台上,5个女工师傅正在击打着手中乾坤,光随轮转,意趣十足。一方中式茶台摆满了几个正在开壶的紫砂壶,伴着袅袅的茶香,我和刚刚认识的小张师傅开始了关于砂器的交谈。
“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砂器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行业?”我迫不及待地问起来,“是从2017年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走上的这条路。至于选择,我觉得主要还是兴趣与爱好,尤其是看到砂器烧制成型之后,总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在其中。”坐在茶台对面的小张师傅这样说。
“那你们从哪里学的这门手艺?现在有多少人在做砂器?”
“我是在县里专门组织的培训班里学做紫砂的,我们的公司在宋家庄,有十几个人在专职从事这项工作。”小张师傅自信满满。
“那公司的订单多不多?收入如何?”
“2017年是颗粒无收,从2018年开始,随着县里宣传力度的加大和我们砂器产品制作工艺的提高,订单多了,5万元、10万元,到去年的将近20余万元,这还不包括线下的零售收入。”说着,小张师傅笑了起来。
一大清早,“咚咚咣咣”的敲击声便从位于砂淘街的“泰钰轩”这个小店传出来,循着声响,迈步走进店里,想看一看到底是什么人这么早,这么勤勉。依然是两旁的展柜陈列着各种器型的紫砂作品,有紫砂壶、紫砂赏瓶、紫砂笔架、紫砂胆瓶、紫砂香炉等,还有几本获奖证书,大红的颜色格外耀眼。
博古架背后,便是声音的始发地,只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专心地用泥搭子敲打紫色的砂泥,手法娴熟,轻重适宜。在敲击了一会后,她用竹刀、量尺把泥片裁剪成一个尺寸,而后塑形,轻轻地放在铁制转盘上,用眼睛瞄准位置定中,然后操起明针抛光,再用木鸡蛋、锉刀细致地打磨,一套动作下来,如同行云流水,不夹带任何的生涩。
我静静地看着,不敢发出一丝的声响,更怕惊扰到她精美紫砂的制作之梦。等到她手中的紫砂壶基本完成之后,才和她攀谈起来:“您做壶多久了?这个店是您的吗?”
听到我一连串的问题,她的嘴角泛起微笑,仿佛壶上含苞待放的梅朵,欲语还休,“差不多有5年了吧,是跟县里专门聘请的师傅们学的,还去过南方学习了一段时间。这个店是村里的,在俺们村还有20多个做紫砂器的,平时都在村里。”
“你们村里有这么多做紫砂的艺人?那可是不简单啊!”我感到很惊讶。
“可不能这么说,要不是县里的这个致富项目,哪能学到这门挣钱的手艺!俺们村里的妇女们参加进来的不少,她们还把剪纸、面塑的内容糅合进紫砂作品里,效果很不错呢!”说着,她又笑了起来。
“做得这么好!那你们的收入肯定很可观了?”
“可观谈不上,但比起在外打工的人也差不到哪里去,一个月能做二十几把壶,每把能挣到150元至200元,做其他器型还能比这多挣一些。最起码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赚钱。”她说着,十分满足的样子。
明代科学家、农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载: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加之政府的倾心支撑,以及砂器艺人的创优情怀,如同虎生双翼,鹰击长空,幻化成了利民、富民的文化致富产业,更像是泥与火的热舞,窑变出恰似凤凰涅槃般的唯美图画。
只是随性地走访和翻阅资料,就能从细枝末节中体悟到平定砂器文化的厚重和砂器制作艺人们的生生不息,世传有序。这些深植于博大乡土文化中的砂器师傅们在传续中撷奇创新,在传统里不落窠臼,大巧若拙,大象无形,融器于道,道法自然。
后记
连日来的奔波,虽说有些疲惫,但欣喜却大于劳碌,有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平定砂器从远古蹒跚而来,循着传承之道、匠心之道、发展之道、强县富民之道、乡村振兴之道一路走来,虽说步履维艰,但仍然脚步铿锵。
平定砂器,就像是歌中唱的那样,以“三不变”之性,“亮晶晶”之光,扮靓古州大地,创大美于今朝。
作者:张旭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xoh.com/16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