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努力也很珍贵。
今天,我被人讥讽“你们小镇……”,不禁郁愤莫名,怒从中来。
总有一群人对从农村来通过个人奋斗改变个人命运的人充满敌意。从前还叫“寒门学子”,好歹带一点对“努力”的褒义。后来叫“凤凰男”,把农村出身但是非常优秀的男性直接推到了女性的对立面。现在又叫“小镇做题家”,不止男性了,扫射了从农村来,通过努力学习获得高学历的男男女女。
百度百科甚至已经有了词条“出身于农村或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高考进入一流高校,但缺乏一定视野和社会资源的贫寒学子”。行文之间,贬斥之意十分明显。仿佛有人高高在上,大喝一声:“喂!你清醒吧,虽然你考入了前百分之一人才能进的大学,你仍然什么也不是!快看看你的硬伤,放弃挣扎,赶快躺平!”
更有甚者,部分媒体业者,敲三两下键盘,就把“小镇做题家”们,推到这个或那个的对立面。
第一次接触这个词语是2020年12月20日丁真爆红之后一个月,中青报记者杨鑫宇的一篇文章《做题家们的怨气,为何要往丁真身上撒》,直接把网暴丁真的人身份给定了性,而那个时候,作为真正的“小镇做题家”的我以及我的家人们,正在为一个苦孩子通过偶然改变命运,开心的讨论。
第二次接触就是最近中国新闻周刊文化部主任杨时旸针对某明星考编事件发表的评论,把质疑的人统统定性为“小镇做题家”,把质疑定性为因为抢了自己的一份。可是,你从任何一个网络平台上翻一翻,就会发现,所有人质疑的无非是考编是否符合流程。
这两次事件,真正不满的是不是“小镇做题家”未可知,但是部分媒体人对“小镇做题家”的恶意却展现得明明白白。忍不住想问一问,为什么一有不好的事情,就拉“小镇做题家”来挡枪?是因为这个群体好欺负吗?
我们家的家庭成员,大概就是典型的“小镇做题家”们,我和弟弟妹妹,弟妹,妹夫,我丈夫,全部来自山东的农村,尤其我丈夫,他家距离镇驻地都还有五十里路。除了我,只是本科,他们几个都是985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我的同学和同事们,也有很多来自小镇。
那些年的求学路,有多少困难和艰辛?
村镇中小学师资缺失落后,我妹夫说他的初中物理老师是高考落榜生,我妹妹小学老师一整年都把“玄奘”念成“唐僧”,我丈夫初三的时候曾经三个月没有英语老师。我初三的时候全班数学成绩平均分三十六分。弟妹的高中生物老师和地理老师是一个人。
除了师资的限制,还有物质的困扰。我的一个高中同学,一个学期回家一次,一个学期只有四百块生活费。还有一个女同学,买不了卫生巾,我们一个宿舍的人凑给她。我的一个同事,个子长得太快,衣服永远不合身,鞋子永远不合脚,因为一直穿偏小的鞋子,到现在他还习惯蜷着脚趾走路。另一个同事,整个大学时代,家长只给了第一个学年的学费就再也拿不出钱了,他干很多个兼职,没有耽误学习,还能给家里一些钱。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一步一步跟那些有优越教育条件的人走到了同样的学校,我坚信,除了百度词条里提到的“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一定还有别的更重要的原因。如果还有谁认为考名校只靠“埋头苦读擅长应试”就可以实现,那真的有失偏颇了。
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承认自己“视野的局限“”,知道自己走出来仍然会“社会资源”缺失,我们知道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追平原生家庭带来的局限性。但是,因为这个,我们就躺平吗?真正的勇士,是知道了生活的真相,仍然努力生活的人。每个小镇做题家的肩上都担着三代人的命运,他们担起来了,也必将担下去。
所以,为什么要嘲笑我们?我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我们从不放弃,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仍然兢兢业业,我们上不啃老,下不误小,为什么要被嘲笑?
所以,致敬所有小镇做题家!致敬我们在少年时期的努力,致敬我们在青年时期的坚持,致敬我们中年时期的乐观,致敬我们让父母老有所依,致敬我们让子女不再重复我们吃过的苦,致敬我们在各自的岗位在不同的行业仍然不忘农村人务实本色!
敬自己!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xoh.com/15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