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个小常识,只不过没啥人关注过。之所以又说起这个相当有科学含量,又貌似无关痛痒的话题,是因为,中科院正在研发新一代光钟,目标是,300多亿年误差1秒。
我们一步一步说。首先,时间,第四维,人类至今没有一个共同的参照系。打个比方,中美两国如果现在共同开发一个太空项目,一定是要先确定一个双方共同参照的“时间”基准,要不然火箭也飞不上天。日常生活中,时间差个1秒2秒,没啥感觉,但现代科学对时间的要求,已经不是毫秒、微秒,许多领域需要的是纳秒,甚至更高精度。虽然全人类大致有一个“格林威治”参照点,但那仅仅是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分区时间参照点。在高科技领域,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唯一”时间参照标的。就像GPS定位一样,“后台”如果一直掌握在别人手里,关键时刻“坏蛋”动个手脚,我们就拉垮了,所以,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北斗”。时间“坐标”也一样,如果我们一直使用别人的“系统”,人家一个“小心思”或“小动作”,我们可能就是系统性地崩溃。
现在,可以说到西安的那个铯原子钟了,那里的正式名称,应该叫“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这个小院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就在华清池和兵马俑之间的那段路边。我两次专门步行途径这个“北京时间”诞生地,想进去“仰慕”一下,但都大门紧闭。话归正题,这里还是要说点拗口的科普话题。因为,我想了半天,也找不出用一个通俗的比方来科普这件事的方向,还只能用严谨的科学术语把天聊死。
说,时间本身产生的原理是什么?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原子或分子能级之间的跃迁,稳定又精确,由此便诞生了原子钟。原子钟是利用测量原子震荡频率确定的时间标准。 1967 年,全球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把时间单位定义从天文时转变到原子时。目前,由我国科学家研制的铯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 100 万年误差 1 秒,这台铯原子钟,就“藏”在我上述的那个小院里。我们日常使用的"北京时间",就是来源于西安这台高精度的原子钟。高精度的原子钟不仅极大促进了科学发展,和我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北斗导航、定位、通讯、金融交易、无人驾驶等都离不开高精度授时。
好吧,我再延伸一下,既然说到金融交易,假如你炒股,就知道A股市场每天有好几个时间段可以做“集合竞价”,在集合交易的那几分钟里,参与交易的数据,往往是天量,那么,每一笔交易,一定有“先来后到”,这个时候,交易时间就可能要用到毫秒、微秒,甚至纳秒。
该“光钟”话题了。人类对时间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之前说,西安的那台铯原子钟,就是我们14亿人的基准时间来源,大约是100万年误差1秒。但是,科技的不断开发和创新,已经出现精准度要求比这个更高的需求。10多年来,我们的量子频标研究团队,已先后研制出性能更加先进的冷原子锶光钟,简称“光钟”。光钟是更高性能的前瞻性原子钟,是未来的基准型原子钟。理论上,如果能够长期连续运行,光钟300多亿年才误差1秒。
好玩,地球诞生46亿年,大约还能“活”54亿年,而一台钟,有没有必要让它“存活”300亿年。你还别说,科学家们干的都是我们常人不敢想象的事。我们的研究团队,确实正在研究另一个方案,把最牛逼的“光钟”送上太空,让它“长期”存在。想起来小同学们的口头语:只要地球不爆炸,我们永远不放假。现在,科学家们的目标是:即使地球不存在,光钟还在太空晒!这是个有趣的话题:地球不存在了,但还有一种“东西”存在,时间。
结语:30岁以上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千年虫”吧?!22年前两个世纪交替的那一刻,因为我们人类前所未有地把“时间”定义在数亿台各种各样的“机器”里,又因为我们人类的“时间”基准千差万别,导致“千年虫”可能会瞬间击垮我们刚刚建立起来的共生系统几率大增。比如,当时我们必须把电脑里的“99年12月31日”全部更新为“1999年12月31日”。有幸的是,在做了精心准备后,我们人类顺利地跨过了那一刻。
这是##(2022-06-19 19:06:36)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xoh.com/9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