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在四十六岁那年中进士及第,写下的一首《登科后》,你能体会这种喜悦吗?
可能现在的孩子体会不到古人中进登科之后的这种感觉,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的高三毕业生,提到高考,看到更多的是困难:百万高考大军过独木舟!激烈的竞争压力!能上本科只有一半多,能考上重点大学的人少之又少!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高考前辈们的高考之路。看完之后,也许你有想对高三学子们说的话吧。

1.时代背景
“高考恢复了!”宛如一声春雷,彻底响彻了1977年的华夏大地!要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对于全国的青年学子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们终于可以有机会走出田间地头和工厂,去接受高等教育了。
而此时的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青年、复员军人、基层干部等等普通劳动者。
教育部的这个决定,不仅仅让他们看到了人生的希望,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让人们意识到,社会终于开启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科教兴国的大路!
2.亲历者说:艰苦,录取率低
中断了10年高考,此时的学子们面临的是极其艰苦的学习环境。艰苦的程度是现在的学生们难以想象的,不仅仅是师资匮乏,很多人都是半工半读的状态备考,学习时间少得可怜,甚至连搞到一套像样的教材都很难。长时间不接触书本的内容,对于他们的复习也会有很大的难度。

城里的中青年纷纷涌入书店和图书馆,如饥似渴地学习,插队的知青只能眼巴巴的,等待着快递员送来家中寄来的备考书籍。对于农村的青年,他们只能将报纸上的文章、评论收集起来,作为范文背诵。虽然条件艰苦,资源缺乏,但是都没有阻挡高考生学习的脚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电视剧《血色浪漫》里,和钟跃民一起下乡的好兄弟郑桐夫妻,在破旧的窑洞,干完活之后,饿着肚子端起书看,就是那时的一个写照。
在这个时候,前辈们没有时间像现在的孩子一样,抱怨所谓的“内卷”“起点不同”等等,只能硬着头皮学习,因为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像烙印一样刻在了心里。
据统计,1977年冬到1978年夏的中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160万人,570万考生参加,参考率49%,
最终录取新生27万人,录取率为4.7%。

3.高考精神永存
对比低录取率,恢复高考后的那批大学生成材率极高,他们日后成为了各个领域的顶级人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前辈们不仅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祖国的命运。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社会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教育质量在不断深化提高,高考虽然已经不是决定人生命运的唯一出路,然而你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高考所代表的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无论结果如何,高考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去传承!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xoh.com/4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