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底气十足的课题申请书
今日,一份民国年间的课题申请书在不少微信群里流传。估计很快就会霸屏,读之,令人兴奋,也令人汗颜以及沮丧!
细看,这是哲学家金岳霖先生兼任武汉大学教授时的课题申请书,那时他和冯友兰等人正在创建清华大学哲学系。如此简洁的申请书,匪夷所思,我等青椒只有骨折式的仰望!
初读之,令人高兴,竟然可以如此简洁!不论是题目,研究计划,还是研究结果,皆言简意赅,寥寥数语便完事。刷新众人对课题申请书的理解与撰写观念。哪里需要这么多花架子,又是培训,又是专家把脉,反复修改,不断提升,信心满满地交上去,最后还是带着失望看完立项名单。而后又投入来年的申报工作,中了的高兴,没中的难过,屡败屡战,继续努力。
又读之,令人兴奋,学者竟然如此牛气!项目完成时间,竟然是“有成书时间无完毕时间”;研究结果,居然是“懂得多一点”!实为学者肺腑之言,大实话,自然大快人心!项目有终结时间,但研究却没有完毕时间。学者是为了研究而报项目,以便推进研究,不是为了项目而搞研究。
再读之,令我等学人汗颜。时下,学人几无孤胆雄心,哪敢板凳十年冷?皇皇多者为稻粮、为名利、为权势,谋学术,项目桥上早已千军万马,竭尽所能迎合之,削足适履呀,割肉穿衣呀,以至于抛弃一切,只为项目,遑论人格与尊严。
深思之,亦令人沮丧。如此庞大复杂的学术指标体系貌似通天如来掌,主导着学人们的研究与生活,以及职业生涯发展;又有层层关卡,无数的条条框框,考勤、填表、会议……学人难得清静。不论拿学位,评职称,还是工薪待遇,皆与指标体系挂钩,年终考核、聘期考核,还有“非升即走”,犹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谁还有勇气静心研究?故而,深度研究与创新也就罕若麟角凤毛。
观此申请书,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反思,反思。当然,不知金先生的申请书是否立项?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治学精神和风格,由此可见一斑。仅此一斑,亦足以风骚一个时代!
2021年11月16日南楚子作于春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xoh.com/26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