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怎么读(白献刍狗怎么读)

5、2018年12月25日。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白话译文:

天地是无私的,它没有偏袒,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其自生自灭。圣人治世也是无私的,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其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但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不断涌出,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不知所措,更行不通,因此,不如保持虚静。

体会:

1、什么是“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完毕,就会被扔掉或烧掉。

2、这一章是老子提出的第三“道”——不折腾,保持虚静!老子把“不仁”和“刍狗”放在了一起,令此段文字非常费解。老子与孔子曾经在周朝的都城——洛邑洛阳)有一次确切的会面。当时,孔子热衷于膜拜、习练周公创始的舞乐礼仪。而当孔子向老子诚恳求教时,老子语重心长地说:“这个世道上,那些善于察言观色、自谓聪明的人,为什么都落得个不得好死的下场呢?就是因为这类人好说别人的是非,言语伤人呀。所以,做人一定不要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你一定切记。”(“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老子的“不仁”和“刍狗”表达的意思,就是别瞎折腾、别闹是非。

3、老子守中虚静的思想为佛教融入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础,也为禅学的诞生和传习提供了土壤。释道儒,是中华文化延绵不断的主线,在《老子》中已经初现端倪。

4、不过完全的虚静是有问题的。耗散结构论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封闭的空间没有与外界的交流,最后的结局是“冷寂”。老子的虚静观必须从积极的方面去把握,只要强调不要瞎折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xoh.com/16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