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抗战开始时确实授予了军衔,只不过是国民政府评选的,这和我们后来的十大元帅评选顺序和结果是大相径庭,大家看看是怎样排名的?
抗战前国民政府按照国军的编制原则先后给八路军和新四军将领授予了军衔,其中有1名上将,10个中将和21个少将。授予朱德上将军衔,授予周恩来,郭沫若,彭德怀、叶剑英、林彪、贺龙、刘伯承、叶挺、肖克等中将军衔。

彭德怀和朱德
授予聂荣臻、徐向前、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肖劲光、张云逸、左权、陈光、卢冬升、彭雪枫、罗炳辉等少将军衔;
授予谭政、罗瑞卿等上校军衔;
当时粟裕、王树声、许光达,没有排上名次。
可能大家不太了解国民政府评选军衔是没有元帅的军衔的,最高就是上将,因为以前评选没有统一的规则,后来为了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于1934年决定重新评定军衔,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整个军衔等级为6等18级:
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在我军中,只有朱德一人被授予上将军衔,这是不意外的,在当时朱总司令作为红军之父,我军缔造者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即便在国民政府眼里都是把朱毛队伍作为我们军队的核心,并且朱德还是八路军总司令,也就是后来的十八集团军编制的总司令。
而在十大元帅里面当时有5个当时被国民政府授予中将军衔,他们是彭德怀、叶剑英、贺龙、刘伯承和林彪,而另外5人是周恩来、叶挺、宣侠父、萧克、郭沫若。而聂荣臻、罗荣桓、徐向前和陈毅4个人没有在中将之列。
彭德怀作为八路军副总司令,仅次于朱德总司令,被授予中将,说得过去,而后来十大元帅最后一位的叶剑英当时却排在朱德彭德怀之后,其他元帅之前,位列第三,可见当时叶剑英的地位。其实红军时期,叶剑英就是一方面军参谋长,为保住中央红军,防止张国焘的分裂红军行为做了重大贡献,受到毛主席高度赞扬。

叶剑英
而此时的贺龙作为二方面军总指挥出任120师师长,也被授予中将军衔,名至实归,他早在北伐战争时期就是军长,领导了南昌起义,虽然当时不是共产党员,但是当时为了革命,不受蒋介石拉拢,后来长征途中也和张国焘的分裂红军行为做了斗争。
而刘伯承也被授予中将军衔,其实早在北伐时期他就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军长,这是我党在国民革命军中被任命的第一个军长,他在当时军中资历很深,在红军时期他就是总参谋长,现在他担任八路军129师师长,因此授予中将军衔。
而林彪被授予中将主要是他担任八路军115师师长,这是原来的红军主力整编的,比其他两个师的兵力加起来还多,但是此时的林彪资历尚浅,战功没有后来的时期多,因此排名靠后。

中将军衔的周恩来
周恩来自不必说,他以前就是我军的最高负责人,早在黄埔军校时期,就是政治部主任,国民政府里面很多将军都是他的学生,排名仅次于朱德理所应当,而大家都说如果叶挺后来不牺牲,能否成为元帅,在这里给出了答案,叶挺的部队在北伐战争时是主力,号称铁军,影响力较大,三大起义他参加领导了两个,称为人民军队的创建者一点也不过分,这次排名位于朱德,彭德怀,叶剑英,贺龙、刘伯承和林彪之后,但是在聂荣臻、罗荣恒、徐向前和陈毅之前,被授予中将不出意外。

叶挺将军
值得注意的是郭沫若和肖克也是授予中将,其实郭沫若是文武双全,他早年就参加北伐,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也参加过南昌起义,在北伐时期就是中将,这是他第二次被授衔中将,而肖克被授予中将应该和他当时担任的职务有关系,他是二方面军副总指挥,这个职务高于聂荣臻、罗荣桓、徐向前和陈毅当时的军职,抗战刚开始时是120师副师长,被授予中将也可以。当时国民政府军队没有设立政委职务,所以聂荣臻、罗荣桓等职务安排偏低,军衔也只授予少将。

肖克和贺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xoh.com/11001.html